主讲人:潘建超 时间: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 下午2:00 地点:中国国家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潘建超 北京大唐盛视资深讲师、全脑速读记忆首席研究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理事。与全脑速读记忆法创研人王学贤教授一起负责进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快速阅读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被列为十五规划重点研究成果。倡导以EyeQ(眼商)、注意力和左右脑平衡为核心的少儿潜能开发,潘老师投身速读领域数年,让数千名学员获得了全新的学习能力。
国家图书馆简介: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力奏清政府兴办图书馆和学堂,以承扬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科学。1909年(清宣统元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于1912 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1916年京师图书馆按规定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标志着她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1917年馆移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1928年7 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1929年8月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先后参与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的主要有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袁同礼和李四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冯仲云、丁西林、刘季平、任继愈先后任馆长。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津街馆舍虽几经扩建,仍不敷使用。1975 年3月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提议并批准兴建北京图书馆新馆,馆址设在北京西郊白石桥,1987年落成,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图书馆题写馆名。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意味着在世纪更替的重要时刻,国家和社会赋予国家图书馆更重要的使命。1999年4月16日江泽民主席为国家图书馆题写馆名。 地 址: 北京市 海淀区 中关村南大街33号 国家图书馆 乘车路线: 319、320、332、634、645、653、716、717、727、732、804、808、814、827、特4、特6、运通105、运通106、运通205等车次到“国家图书馆”站下车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