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天地 -全脑开发
经典学习与右脑开发
发布时间: 2009年07月17日 来源: www.tangtech.com.cn

今天中午和于老师聊天的时候,聊到学习计算机的事情。我说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总是能够引起我的思考,接着我讲了一件有死人味道的饼干的事情。于老师说我应该把所有的事情连在一起,做一个总结,于是我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由于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思考的,属于假说的范畴,还没有经过科学实验的证明,所以我会在后边注明,避免误导别人。还有一些引用的事情,是别人证明的,但我没有亲自证明,所以我也会注明。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不管他看起来多么的真实,我心里也会保留一份怀疑。

正文

从某一天起,中国开始兴起了右脑开发的浪潮。在很多书籍上,讲座上,各种辅导班上,都能看到一些教授和学者,在讲授右脑开发。我拿起来一看,发现切中实际的少,胡说八道的多,只是打着右脑开发这个幌子,来骗钱。当然,我写这篇文章,也会有人说我在胡说八道。究竟是有道理的,还是无稽之谈,只能等到有一天科学进一步发展了,才会知道。

很多人都看过《阿甘正传》,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在我眼里,阿甘是一个将右脑功能发挥到极致的人。从左右脑整体的功能来说,左脑偏重主观思维,而右脑则偏重潜意识。阿甘的左脑不太发达,所以他这个人看起来比较傻,思维能力比较差。他在练习乒乓球的时候,基本不会思考,只是机械的练习。这机械的练习,正是运用右脑的最佳方式。每当阿甘打出一个球,这个球的前进路线就会反馈到阿甘的大脑之中。不断地打球,不断地反馈,所有的反馈信息都被大脑存储了起来,但是大脑加工的速度有限,不会非常快速的将这些数据处理完毕,但是大脑一直都在工作。如果说,把乒乓球打远,下次知道用力轻一点,这是左脑所做出的判断,那么如果要把球控制得非常精细,那就要依靠右脑的功能。这种精细远远超过机器所能达到的程度。阿甘打乒乓球,不需要思考,他只需要看着乒乓球,他的大脑将乒乓球每次的行进信息进行记录,然后进行数据加工,加工之后输出在记忆里,供阿甘下一次打球的时候调用。(我的假说)

为了证明上边的假说,我准备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我这个人特别喜欢运动,尤其喜欢玩滑板。有一次,我玩滑板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的技术比我想象的要好,尤其是对滑板的控制,比我所能想象的要细微。这件事情让我觉得非常惊奇,我怎么能够突然掌握了以前不能掌握的东西呢?这个问题我仔细想了想。在连续几天都玩滑板的时候,一直都是靠左脑在进行判断,属于主观的思维过程。可是过了几天,这种主观的判断有所淡忘的时候,右脑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处理加工所得出的结论开始发挥作用,这种右脑本身所具有的运算功能,要高于左脑所能发挥的主观的判断。后来,我又做了几次试验,每次都发现,对滑板的控制都超出我的判断,都比我想象的要好。(我亲自作的实验,读者可以自己进行验证。验证方法,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每天进行大量的,无思考的,机械的练习,持续一个星期,然后休息两个星期,这两个星期不能参加这个运动,两个星期以后再开始运动,就会发现不可思议的事情。自己的能力突然提高了。休息两个星期,为了使左脑的判断有所淡忘,有左脑主观的干涉,右脑无法发挥作用。)

阿甘是一个在常人眼中非常傻的人,但是他这种傻,无形中成就了他的绝顶聪明。他打球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道理,但是他就能拿冠军,因为他已经把右脑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现在看电视上那些乒乓球的比赛,都有人解说,说这个运动员如何技巧高超,那个运动员如何懂得运用策略,其实都没有什么意义。阿甘没有什么技巧,也不懂得运用策略,一样能拿冠军。运用技巧,策略,是左脑的功能,但右脑比左脑反映更快,更加精细。

有一部动画片就《头文字D》,主角是一个为家里送豆腐的青年,他后来拿了全日本的赛车冠军。这个人物是有现实原型的。他家是做豆腐的,他从14岁起,开始往山顶的一家商店送豆腐,春夏秋冬,一天也不间断。第一次送豆腐用了1个多小时。可是五年以后,他只需要10多分钟。这在别人眼里,可以说是一个神话。其实这和阿甘打乒乓球是一样的。中国古代有一个卖油翁的故事,一个老者能倒油穿过钱孔,而不使油沾到钱币上。别人都觉得惊奇,其实每个人如果像他一样,天天倒油,都能如此。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右脑。这就是右脑的厉害之处。

很多人都说学习经典能够开发右脑的功能,这确实如此。有的人觉得,现在的孩子对经典的内容都不能理解,纯粹靠死记硬背,有违科学的记忆方式。因为人们都觉得理解记忆更有利于背诵,也使记忆过程变得容易。在我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们都对此言之凿凿。理解记忆确实比死记硬背记得快,但它只是利于记忆,不并利于大脑的开发。在儿童时期,大脑开发的意义远远大于获取知识。在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很犯愁,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学过计算机科学,我不知道怎么把道理说得浅显透彻。我忽然想起农民种田的情景,我就拿开垦荒地的事情来做比喻。假设一个农民,想种他所有遇到的蔬菜。每遇到一种蔬菜,他就开垦一块荒地出来,用来种植这种蔬菜。如果是认识的,他就不用再开垦新的荒地。那么他认识得越多,他需要开垦的荒地就越少。开垦的少,他所拥有的田地就少。如果他一样蔬菜也不认识,那么他每遇到一种蔬菜,都要开垦出一块荒地出来。最后,他会拥有很多田地。我后来想想,这个例子还不是特别恰当,但是请原谅我,只能把道理说到这个地步。死记硬背那些经典,就像是在开垦荒地,大脑不能够理解,必须要分配出一定的空间来整体存放所不能理解的内容。学习经典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并不在于经典中所蕴含的道理,而是因为儿童不能够理解经典的内容,只能够死记硬背,这种死记硬背,拓展了大脑的记忆空间,提高了大脑的记忆能力。现代的教育体制难以培养大的人才,其中一个原因是太过强调理解记忆,没有更好的开发出大脑的功能。在古代,能够过目不忘的,可谓之神童。可是在现代,自从推行经典教育以来,已经有很多孩子能够过目不忘了。(这一段是我的假说,对于大脑内部的数据结构,以及右脑对信息的加过处理过程,我一直都在思考,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现实中的一些事情虽然能够印证我的说法,但这种证明是不严密的。)

在现代社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人们总是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某个知识不会,可以在书籍中,或者网上查一查。根本就不需要记那么多的东西,没什么用。其实不然。大脑无时无刻在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但是它所能加工的内容,只能是存储在大脑内的东西。存储在书籍中,和存储在网上的知识,那是加工不到的。一句话进入大脑以后,作为一条信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大脑会自发的进行处理,使之与已有的信息建立联系。一句话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不仅仅限于他本身所能负载的信息。把经典的内容都存储在大脑里以后,大脑会对其进行加工,使之与大脑中现有的记忆相联系。何谓悟性?悟性在生理层面,就是建立联系的过程。建立联系的能力强,就是所谓的悟性高。对一句话,一个道理的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生学了牛顿三定律,然后就说:“我比牛顿可聪明多了,当年他思考这三个定律,用了那么长的时间,我只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就都学会了。”我在想,既然这个学生这么聪明,怎么人们都知道牛顿,却都没听说过他呢。思考一个定律,牛顿不知道耗费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别人所能理解的,只是很表面的含义。如果真是非常简单的,为什么人们都想不出,而只是牛顿想出来了呢?再说《论语》中的字句,理解一句话的表面含义,一点也不困难,可以说看一眼就能知道。可是要在现实中身体力行,就会发现道理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就我亲身经历来说,《论语》中的很多道理,我是能够理解的,但当我真正想在实际中运用的时候,我才发现,这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看过书上的一些道理,觉得自己理解了,然后就过去了,实际上和没理解也没什么区别。这样的人只是把所理解到的表面的含义作为炫耀的资本,而不会付出在实际行动之中。

把经典装在大脑之中,在生活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经典中的一些字句就会自然而然的蹦出来。这时,联系实际一想,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这个样子。”如果大脑里没有这些文字,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不会有这些感受。举一个很小的例子。《素书》中有句话“以明示下者??。”含义是不要对下属显示自己的聪明,否则会受到下属的愚弄。我大学时,一次英语课上,英语老师突然说,你们别以为你们做什么事情我都不知道,其实我在台上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下边的学生都在笑。从上课起,学生就干什么的都有,老师一显示自己的聪明,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我一下子想起来“以名示下者??”这句话,告诫自己一定不能觉得自己聪明,否则反而被别人嘲笑。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但主角不是我。可我已经对这个道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英语阅读室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台计算机,挡住了学生,所以老师看不到学生具体在干什么。)假如说,“以明示下者??”,只是在书上,而没有在我的记忆里,那我也不会对这句话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将所学到知识融会贯通,这个过程就像是新车发动机磨合的过程一样,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进行,不是一瞬间所能够发生地事情。因为道理需要结合实际,脱离了实际,道理就成了空谈。

古人有看书一目十行的人,这在常人看来已经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了。可是西方有看书一目一页纸的人,34分钟能够看完一本书。如果这种方法推行开来,那么学习知识将成为一件非常简单轻松的事情。任何人拿出一本书,只要一页一页的翻,34分钟就可以把书看完了。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影像阅读法,(书店里出售这本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买来一阅。)把眼睛当做照相机来用,就像拍摄照片一样,把书上的内容一页一页的拍进大脑里。然后由去做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把信息加工和处理的事情都交给右脑来进行。等到这个过程结束了,被摄入大脑的信息也都被有组织的存储起来了。如果这种阅读方式得到推广,将引发一场新的学习的革命。学习经典,将有效地开发右脑,而右脑发达,将使影像阅读变得十分容易。

在《笑傲江湖》中,有一段风清扬给令狐冲传剑的情景,风清扬的话蕴含的道理是很深的。“你把所有招式练熟之后,全部忘记,临阵对敌,想到哪招就哪招。”把所有的知识全部忘记,才会运用自如。这种忘记不是平常所说的忘记,而是把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全都要依靠右脑来完成。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公式太多,记起来太费力,不如考试的时候,抄在纸上,带进考场。这样的学生得不了高分,因为在求解数学题的时候,公式本身也是构建联系的一部分。不记公式,很多时候,不能形成解题思路,没有思路也就不会知道应该运用哪一个公式,所以抄了也没用。

现代很多人都是很喜欢练习太极拳的,可是会动作多,理解精义的少。因为没有运用的环境,不在实战中使用,永远也不能理解内在的精髓。就像是学习游泳,不亲自下水,只知道游泳的理论,永远不会学会游泳。打太极拳也是如此,会做动作并不是真正的会,真正的会是懂得每一个动作的万般变化,能够将所有的动作融为一个整体。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将一套自创的太极拳传给张无忌后,问他还记得多少招式。张无忌说还记得两招。傍边的人都很着急,但是张三丰非常满意,后来又问了一遍,张无忌说他已经全部忘记了。其实这时,张无忌已经把所有招式都融会贯通了。

相关文章
讲座主题:超级学习力
讲座时间:
讲座老师: 
预约电话:010-51302915
在线咨询
在线报名
加盟合作:
13911932571   潘老师

报名热线:
13141292513
010-51302915  高老师
招商加盟在线联系
易学堂软件4.0下载
易学堂阅读器2.0下载
舒尔特表下载
在线咨询